2010年4月25日

[反反反反反]延伸----好惡與對錯? 從破報的一篇文章談起

破報復刊596期原文連結


前言:

延續對談中提到的,關於好惡與價值的交戰,當我們來看破報上發表關於北美館的這篇文章,站在一個觀展者的立場,我在意的是作品的精采與否,是不是會吸引我,「十大公辦好展」我想是基於這樣的立場所選出的。但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在觀展時不會想到的東西,那就是,北美館為何選擇這樣的展覽?如果從蔡國強的例子說起,實際上的主辦單位其實是誠品藝廊,而從廣告操作與整個話題的炒作上(總統的女兒),也是以完全的商業模式去操作,藝術家的作品反而成為其次,而觀者的人也成為一種大拜拜模式,好像「大家都有去看,我沒去看就是落伍了」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心態。的確在這樣的過程中,北美館成功的讓更多的人進入北美館看展覽,只是在這樣的模式下真的能達到知識與文化的目的嗎?而在這個展覽結束之後,還能有同樣的人數固定進入北美館觀看展覽嗎?

觀展者的角度:

以蔡國強「泡美術館」為例子,一定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就我自己而言,這次展出的作品我覺得不夠具有代表性,最讓我喜歡的反而是「不合時宜」這一系列作品。而「文化大混浴:為二十世紀作的計劃」我卻覺得有點譁眾取寵。但無論喜歡與否,背後的原因都是重要的,喜歡的原因為何?不喜歡又是為何?這是在看完一個展覽之後所必須要去思考的,或許你會去找更多關於蔡國強的評論,也可能會去看更多同時期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這樣的過程中,都會得到一些成長。而這也是培養美學素養最直接的方式。

北美館的策略?!


這次破報(或可以概略的說是整個台灣的藝術圈)對於北美館會做出如此大的批判,有一個很根本的原因是在於北美館是台灣最具指標性的美術館,而美術館有很大的一部分功能在於教育;今天每一檔展覽,都會直接的影響進入北美館民眾的美學價值觀與對藝術的了解。但從2009年的展覽看起來,北美館似乎走向一個越來越商業操作的模式,或許讓觀展人數呈現大幅成長的榮景;但無形之中卻讓台灣民眾習慣於將資本主義的思考模式套用在藝術上,這樣卻是危險的,藝術與市場、經濟並不能畫上等號,尤其是北美館所扮演的角色又是如此重要,這更令人憂心忡忡。藝術市場有其遊戲規則,但不代表這就是藝術的全貌;北美館必須思考展覽的定位與策略,讓觀展的民眾有機會從文化的角度重新認識藝術,重新培養出對藝術的好惡,否則,所有人都用市場價值去思考藝術,那麼,藝術跟商品又有甚麼不同呢?我們又何須美學?

4 則留言:

  1. 我覺得時至今日,展覽的政治已經改變了,
    如果說今天北美館不在乎他的參觀人數,
    而由其他民營空間去舉辦這些大展,
    是不是會出現
    "堂堂北美館,佔盡國家資源,卻辦不出讓人想進館參觀的展"這樣的論調呢?

    很殘酷的,市場價值的確決定了大多數的事情,
    這就回到我們在對談裡面,
    阿莫講到的藝術家與詩人必須被趕出城外這件事,
    在那樣的時代開始,產值就是重要的了
    因為藝術價值這件事情太抽象,太主觀,
    沒有高下無法分類和分級,
    但今天人類偽善地把藝術家藝術館拉回城裡頭後,
    就無法再逃避藝術的產值必須與藝術價值並論這件事情。

    回覆刪除
  2. 我想資本主義下的藝術生存新樣貌,
    就是這個年代面對藝術時我們需要學會的新美學。

    美術館權威的可質疑性,也成為大家需要給予的新教育。

    不過也就正因為如此,當我們和藝術都可以不顧這些,
    赤裸而真誠地相對面時,
    一切才會變得如此美好。

    回覆刪除
  3. 前提:
    --------
    「培養內在美學素養」與「任何具體表現在外的美學相關行為」其實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假想:
    --------
    我是北美館的負責人,看著每個月份的展覽人數報表,然後比較著外國國家級美術館的數字,再加上我內心美好的未來藍圖,我到底會怎麼做...

    回答:
    --------
    就像當初張無忌答應張敏做三件不違反俠義道德的事情一樣,在保有一定原則的情況下,無所不用其極去達到目標對我而言是可以接受的。

    當然這件事一定要有明確的短程、中程、長程的計畫,但與其空談需要花幾十年的時間透過教育去培養美學素養,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如何先讓台北市民習慣進入這樣有隔閡的地方:可能是一家人在假日花個一兩百塊進館休閒,或是三五好友相約吹冷氣戲耍、甚至是想找個安靜地方卿卿我我的情侶。無論你是來湊熱鬧還是貨真價實的來欣賞藝術,不可否認的是,讓大家先習慣這樣的場域是最直接讓美術走進生活的方式之一。畢竟,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今天大家都希望台灣人能夠培養更深的美學素養,但我們就是一個嗜血又迷戀大牌的民族。我們要求北美館不要淪為龐大的商業工具,也希望它能夠更積極地推廣在地藝術,但是我似乎也很少看到有人提出具體可行同時還能保有吸引力的作法。一切都端視你從哪個角度出發,藝術家、 老百姓、政府單位都有各自的立場和希望,每一個作法都一定能挑出弊病,但重點是你拿哪個大原則來檢視這一切。

    北美館的作法當然可議,商業機制與普羅美學更不應該混為一談,但事情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在位者的在想什麼,但我衷心期盼她有一套完整的規劃,因為現在北美的確走在一條危險的路上。但假如撇開對錯,撇開藝術政治,回想一下最近去北美的經驗,雖然好像每次都排隊排到讓人發火,雖然回家看到各式評論又會一陣煩躁,但仔細想想排隊時所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再想想展覽的內容,眉頭好像就鬆了一點。

    回覆刪除
  4. (正襟危坐)

    其實剛接收到這展覽訊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為什麼是蔡國強?」(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忍不住就多問了三次。)

    這個疑問其實是兩個問題層次的結合,是誰決定了蔡國強的展出?而這個決定,又是如何決定?

    為什麼是蔡國強?

    為什麼會有這個疑問?我不是藝術圈圈裡的人,我不能夠體會或者確切認識那些所謂的資源排擠、那些不同國家(無誤)之間的藝術價值認定與論述。我不在其中,我只是一個觀展人。

    一個稍微認真的死老百姓觀展人,只是想問,北美館透過這個展覽想告訴我們些什麼,想讓我們認識些什麼?

    回頭再看誠品各大門市張貼的宣傳資訊,洋洋灑灑歷年大展世界各國的參與人數並列,收尾一句溫馨期盼,需要你我的參與。忍不住再問,參與些什麼?

    我個人對蔡國強先生的藝術創作或成就並無意見,簡單如宣傳期常聽到的一句,他是當代重要的爆破藝術家,如此基礎認識。但是卻對整個民間觀展動員感到不可思議,在這樣一個非看不可、不可不看的氣氛裡,我們,正在參與些什麼?北美館的立場,又希望我們參與些什麼呢?

    北美館的立場還在嗎?又或者其實立場是所謂民間文化團體-誠品的立場?

    是誰決定了蔡國強的展出?而這個決定,又是如何決定?

    回過頭來,冷靜一下。其實就一個鄉愿的死老百姓觀展人來說,有大展可看就已經是喜事,我必然能夠從這樣規模的作品展中有所獲得,這對於我的感知並無任何不妥,頂多就是討厭或喜歡,可能也會有既討厭又喜歡。但是北美館在眾多檢視之下,決策的過程有沒有瑕疵,就是一個對錯的問題評斷,重複一次,是決策的過程。

    回覆刪除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