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4日

[反反反反反]延伸----貶值的滑鼠左鍵「讚」


Facebook

近年來最紅的網路社交平台,堪稱健達岀奇蛋之後另一個讓你三種願望一次達成的當代偉大商品,無論是聊天,社群,個人空間經營都讓你悠遊暢快,但這陣子卻成為了個人身分與集體意識的交易市場。在快速且大量的滑鼠左鍵點擊過程中,無論是你我的個人身分,或是輕易營造的集體意識已經瞬間大幅貶值了。

起舞吧,粉絲
每天都可以看到FB上的朋友加入了各式各樣的社團或粉絲專頁,當然每個粉絲專頁或是社團都有所謂的宗旨與訴求,但點進去看看粉絲PO文再看看討論區的文章,不禁就會有小小的困惑在腦海中浮現:到底按下左鍵說讚的人有多少了解這些事件的始末,又有多少人在專頁裡的文章有所收穫,而這些發起人聚集了這麼多人又做了哪些實際的行動去針對他們的訴求努力,還是單單期望成就可觀的人數以獲得白痴媒體的青睞,進而形成一股外強中乾的輿論,讓更多的人不明究裡的人跟著搖旗吶喊。而更大的疑問是,為什麼我們要這麼糟蹋自己的身分認同,成為人云亦云的的一份子。

網路化名=身分認同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同,加入粉絲團遇見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令人愉悅。但是我們真的期待在這些充滿爭議性的話題上做如此淺薄的討論而已嗎,僅僅是你一言我一語的塗鴉牆回應不應該是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方式。按下滑鼠左鍵跟實際在紙上簽名的意義根本就相差無幾,即便是化名也都是你自由意志的表徵。無論是幽默的、有爭議的、公益的,按下「讚」的同時就表示你我認同了這個團體的主張,網路的點擊比簽名快速簡單,也因此我們貶值的速度和可能性也大幅增加。

不為人惑
在這個龐雜的資訊平台中,愛惜羽毛已經成為我們最需要練習的課題之一。我們不應淪為任何議題的政治手段操弄幫凶,也許你可能認為事情不需要這麼嚴肅的看待,但是在這個時代中,我們早已習慣快速的單方面接受單方面資訊,失去了獨立思考和正反思辨的能力,我們不再為值得關心的議題做功課,不篩選資訊即消化吸收,當這樣的思維邏輯成為習慣之後,集體意識的價值也就不復以往的影響力,僅存戲謔。

致所有FB上的朋友和自己
網路的快速和方便不應成為不負責任的規避利器,時時刻刻關注周遭的事物固然是件好事,但對於自己關注的議題投注更多的心力並行動才是改變的開始,要「反」就反出個所以然,反出站的住腳的聲音,反出得以實踐的行動,不要成為不負責任的開端,更不要成為糟蹋的結果。

附上最近火熱的粉絲專頁或社團
「反黑人 / 10,204粉絲 / 共四個正反相關粉絲團」
「反周玉蔻 / 160,592 / 共六個相關粉絲團」
「反廢除死刑 / 13,852粉絲 / 共6個正反相關粉絲團」
「我最討厭小小彬 / 20,820粉絲」
「關心小小彬,而不是極端的支持或反對 / 558粉絲」
「反對健保 單身 要繳較多保費 / 326粉絲」
「我不做設計,我要轉行賣雞排 / 4,218成員」
「我整個上午都不知道在幹嘛 / 8,423粉絲」
「我每天都不知道要吃什麼 / 已消失 / 共四個類似社團或專頁」


6 則留言:

  1. 許多人按下讚的同時,也許期待的不是對議題產生任何影響,甚至付出任何行動,往往只是為了在首頁告訴他的朋友們他對這件事選了邊站,是以此公眾語言取代自己的發表任何言論的行為,說白一點只是懶。

    重點是成立這些群組的人,他可能在第一時間比別人更關心這些議題,但接下來"盲從"的加入者對他而言,漸漸變得是數字增加的成就感,成立者真的能夠對此議題引此盡一份心力嗎,可能有待考驗。

    回覆刪除
  2. 最近很火紅的社團還有
    "新一代設計展是在貴殺小"

    回覆刪除
  3. 我剛看到兩個也很發火
    「捧油,可以跟你交換一下錢包嗎? 」
    「誰能比我更無言」

    回覆刪除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