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4日

Topic #2 A_Vee 的 [ 新一代 ] 角度


--------------------------------------------------------------------
討論時間:since 5/25-6/10, by Email
討論人員:
A_Vee(新一代去年參展者)A_Muo(觀 展者)
________A_Hsun
8ali
(觀 展者,但身旁有不少朋友對於新一代
________切身的經歷)
出發問題:你會不會去看新一代?理由,但書。
--------------------------------------------------------------------


A_Vee
的角度

我其實很不喜歡去新一代,理由當然包括很糟糕的觀展品質,人群,金流不明的門票費用,還有被某種價值觀蒙蔽的學生作品及展出方式。

[ 本地來說,新一代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是學校的形 象招生展,是學生的就業博覽,周邊商品的創意市集,還是專刊的販售場?
到底是哪一個目的值得每 個系每年集資百萬以上進行五天的拼鬥?

[ 而它的目標群眾又是誰呢?]
是求才業界,是尋找專利的廠商,是選擇學校的高中生,是找尋靈感的設計師,是設 計系的校友會?

一般來說,目的跟目標群眾都不明的企劃,在提案階段就要被退回 去重寫,不過這卻是全台設計系要共襄盛舉的畢業盛會。

[ 設計系的學校跟學生,到底有沒有選擇跟拒絕的權利呢?]

不過我還是會默默的走進新一代展場,就像前一段所留下的問號,因為我還是很好奇,在這樣的環境,是不是有人能做出什麼改變,一個面對新一代的好方法。



--------------------------------------------------------------------


8ali 回應

這說的真的是太好了!!!


「一般來說,目的跟目標群眾都不明的企劃,在提 案階段就要被退回去重寫,不過這卻是全台設計 系要共襄盛舉的畢業盛會設計系的學校跟學生,到底有沒有選擇跟拒絕的權利呢?」

怎麼這麼精闢?!
到底有沒 有選擇跟拒絕的「權力」?
是魯莽抗拒的勇氣還是聰明人玩遊戲的生存之 道;是要充滿理想的開疆闢土另闢戰場還是取巧的分一杯羹,雖然都不甘我的事,但我也很好奇事情的走向。

--------------------------------------------------------------------


A_Muo 回應

認同小美的意 見,另外延伸的是,在這樣一個不明白的基礎之下,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參與的學生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為何參與,參與的重點在哪,想要得到的又是什麼?

如果目標群眾不得解,那麼學生們更應該自己選定自己的參展策略,無論就業博覽,商品市集,專刊販售都無所謂,重點是,一 定要挑一個目的來玩,選定目的後,再選適當方法,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回饋。

總 不能心裡想著a手裡卻拿著b。



Topic #2 8ali 的 [ 新一代 ] 角度


--------------------------------------------------------------------
討論時間:since 5/25-6/10, by Email
討論人員:
A_Vee(新一代去年參展者)A_Muo(觀展者)
________A_Hsun
8ali
(觀展者,但身旁有不少朋友對於新一代
________切身的經歷)
出發問題:你會不會去看新一代?理由,但書。
--------------------------------------------------------------------


8ali
的角度

我想看每一屆的新一代,但選擇不去我沉重卻又很輕易做出的決定。

新一代代表了每屆設計系畢業學生在大學熬夜四年最終的學習呈現,不論這些學生有沒有盡力或是做出另他們自己滿意的作品,這個為期五天的展覽勢必臥虎藏龍,有很棒的創意概念,也有實力頂尖的高手,但大拜拜人擠人的情況讓我只好卻之不恭,如果不能抱持輕鬆的心情自在的看展,又如何看到作品表象之後的努力和原創精神。於是挖寶挖不成,然後觀展的目光只會不由自主的被譁眾取寵的作品和展場吸走。

旅遊展、資訊展、傢俱展都是買賣的展覽,所以在人群中殺進殺出,是為了鎖定好的目標,比優惠比SHOWGIRL是最重要的指標,但新一代是作品跟概念的展現,需要解說,需要文字,需要理解,需要靜下來「看」! 試問在現在新一代的長相中,要如何做到這些事情,與其說我選擇不去新一代,不如說新一代拒絕了我的好奇跟友好。



--------------------------------------------------------------------


A_Vee 回應

殘酷的是,那些離開新一代獨立在外面租場地辦展的學校,或是華山跳出來辦的畢業季,有很長的展覽時間,有很大的展場,免費入場。但是我們好像就不會入場了。在那裏明明有很好的作品,也有很寧靜跟作者面對面的機會。

我們是不是也在貪求大拜拜所帶給我們的便利性?


--------------------------------------------------------------------


A_Hsun 回應

我覺得有很大的一部分的確是這樣,但我還是很鼓勵這樣的做法。

我之前有去看過幾次這樣獨立的展覽。但看完之後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出在,這些學校還是用本來的邏輯在辦這樣的展覽,而沒有善用到這些場地比世貿好一千萬倍的地方,作品的量與質都不夠到讓觀眾會 慢慢看完整個展覽,這是關鍵所在。

我想「先行者優勢」是的確存在的,任何一個不屬於新一代的學生設計展,都要有這樣的體認,要達到像新一代那樣的盛況,不可能是一屆兩屆可以辦到的。

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還是作品本身,這是我的看法。



Topic #2 A_Muo 的 [ 新一代 ] 角度


--------------------------------------------------------------------
討論時間:since 5/25-6/10, by Email
討論人員:
A_Vee(新一代去年參展者)A_Muo(觀 展者)
________A_Hsun
8ali
(觀 展者,但身旁有不少朋友對於新一代
________切身的經歷)
出發問題:你會不會去看新一代?理由,但書。
--------------------------------------------------------------------


A_Muo
的角度

這是一個 [ 目的與需求的問題 ]

新一代對我而言,讓學生接觸,甚至進入業界的目的始終比舉辦一個畢業展來得顯著而有力。也就是說,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展示商品與能力的場合,而不是展示自己。因此,我不會主動去參與新一代,因為我不能夠提供給這些學生任何的就業機會,這不是我的場合。這並不代表我不關心這些學生的作品或者能力,而是,相對於新一代,我認為透過其他方 式或管道認識他們,會顯得更為適當。



--------------------------------------------------------------------


A_Vee 回應

我覺得上次8ali不小心提到的在其它世貿展覽會會有的做法,也就是「廠商日」這想法很不錯。

如果台創想要強化新一代在「幫助學生就業」這一塊上的功能的話,就可以獨立出一天的廠商日,不開放其他人士進場,讓那一天獨立成為學生跟業界單獨面對面的空間,好好的進行一場場的輪轉面試,這樣對學生跟想要來求才的業主一定會是一大利多。

學生感受到新一代對於自己就業的實質幫助,應該也能激發出面對新一代的正面態度。進而對自己將展出的作品應該也會有較多的責任心,也許也可以漸漸提升作品的素質。

不過不知道台創有沒有時間檢視自己辦新一代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


8ali 回應

生活中常常會聽到身旁即將畢業的設計系相關學生在唉「不知道要找什麼樣的工作, 不知道哪家公司適合他們,或是不知道這樣的薪水跟工作內容到底值不值得?」

而看完新一代之後的感想,卻是大多數的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表 達什麼,站在什麼立場表現自己,甚至是不了解到底要表現自己的什麼,更可怕的聯想是很多人念 了這麼久的設計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特色及優缺點。於是再回頭看看聽到的這些困惑,就會讓人覺得難怪他們會有這樣的問題。

新一代雖然是個很不 適合觀展的大拜拜,但傾盡全力用一件作品來表現自己或團隊的創意構想及清楚的方向,爭取那一點點被看到的機會還是重要的不是嗎?新一代 對我來說也許不像MUO說的那樣明確是給業界的展覽,這個畢展可以選擇任何一個自己有信心站的住腳的立場出發,可以是很惡搞的創意、可以是很專業的實物能 力展現,也可以是當做很開心的畢業禮物。當然,要做到有統一的方向很難,因為畢展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有白目教授,有廢物組員,但如何協調溝通盜作後妥協 出一個讓人只要停下來就會被吸住的作品不就是一個即將畢業的學生該磨練的能力嗎?!

不過我還是覺得不去新一代挖寶,只從別的管道認識他 們很可惜,因為從別的管道到最後被看到的,是已經被某些價值觀和社會運作篩選過的,於是可能就漏掉一些 很用心但卻被大環境忽略的作品。


--------------------------------------------------------------------




A_Muo 回應

關於目的與需 求。我想說的其實是:什麼才是新一代?新一代的目的與需求到底是什麼?

對我而言,目前最讓人不知所措的就是我無法從任何管道或者方式清楚知道新一代的目的與需求,因此我只好選擇一種極為個人 直觀的方式去理解他,並且選擇是否參與。

這樣的一個展覽,我甚至懷疑目前多數參與的學生並不清楚或者認同自己參與的目的以及需求,以至於呈現出來的成果是各校各系所立場不一的。 基於這樣的懷疑,我不能夠說服我自己它會是有能力表現出 學生畢業展出作品完整性的,正因為在這樣的基礎下,他有更多複雜的價值觀與社會運作,更是不能夠表現學生創作的本質。

對於這樣的一個展出,我又應該以什麼樣的立場去參與?回過頭 來,我想,這是主辦單位的問題了?




Topic #2 A_Hsun 的 [ 新一代 ] 角度


--------------------------------------------------------------------
討論時間:since 5/25-6/10, by Email
討論人員:
A_Vee(新一代去年參展者)A_Muo(觀 展者)
________A_Hsun
8ali
(觀 展者,但身旁有不少朋友對於新一代
________切身的經歷)
出發問題:你會不會去看新一代?理由,但書。
--------------------------------------------------------------------


A_Hsun
的角度

我想我不會再去看新一代設計展了,因為在看了三屆的新一代之後,我有一種感覺是,這是一個 [ 小孩VS 大人 ] 的展覽。

參展作品的水準有著非常大的落差,其中有相當令人驚艷的作品,
但也有一部分是相當不夠成熟的作品。

這樣的展覽其實再看的時候會讓我相當失去耐性,所以,我會覺得我寧可透過其他的管道去看見這些優秀的作品,而不想去世貿人擠人,心情很差的看作品。



--------------------------------------------------------------------


8ali 回應

這個問題也太無解了,台創永遠無法有一套標準公平的篩選參展者,所以永遠都有大人跟小孩,
如果小孩都被踢出去了,小孩又如何獨立自成一個吸引人的發聲管道,他就是小孩所以才會被忽視啊。所以不跟大人一起就沒有被看見的機會,就失去了成為大人的可能性。

而且這個世界就是喜歡看窮困鄉下天才兒童扳倒貴族學校資優班小孩的灑狗血故事,所以我想大人跟小孩的衝突是無可避免而且精采可期的,

試想假如有一天新一代有一所默默無名剛升格的技術學院出了一票鬼才作出了無敵屌的東西,搶走了實踐、成大等等之類的風采,不覺得很酷嗎?!

--------------------------------------------------------------------


A_Vee 回應

你們對於大人跟小孩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

A_Hsun的大人小孩應該 是指作品的成熟和創意的精彩度。
8ali的大人小孩則感覺是指學校的名氣和外界的評價。

--------------------------------------------------------------------


8ali 回應

對阿,我是放大了大人跟小孩的角度,因為參展作品的水準優劣要如何界定,太過主觀了。所以我把它放大到單位跟單位之間的比較,再差的作品只要創作者當初有放心思努力作,還是值得被看到那樣的努力,再沒有名氣的學校只要用心做也可能會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其實意思還是近似的,小孩的稚嫩凸顯了大人的成熟,但是大人的穩定也會讓人看到小孩與眾不同的未來發展性,

學校如是,個人亦如是。


--------------------------------------------------------------------


A_Vee 回應

[ 如果是A_Hsun那樣的大人小孩 ]
我覺得是小孩不夠努力,大家同樣是花了四年(甚至七年)學習專業,但自己展現出的作品卻是不成熟的小孩,那就是小孩自己的對自己作品的不負責任。篩選掉這樣的作品,其實不是新一代的工作,是學校要做的工作,這樣的大人跟小孩並存,並不能說是公平,是良莠不齊。

[ 如果是8ali那樣的大人小孩 ]
是對大學校和小學校(會玩名氣的學校跟不會玩名氣的學校),對這樣的大人和小孩,我們的確要一視同仁地從作品本身去著眼。這樣的大人和小孩的並存,就是可以期待有精彩。

--------------------------------------------------------------------



A_Hsun 回應

我贊同小美所說的。

學校的問題其實我比較不在意,我覺得除了實踐還有幾個比較大的學校,其他學校都是小孩。所以我在意的是作品本身,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大人,所以在經過了學校的教育之後,如果還是做出一個小孩,那我會覺得很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來看作品的人。

但我這幾天想了一下,我覺得在新一代是一個很"策略"的展覽,
或許重點根本就不在作品?!



Topic #2 我的 [ 新一代 ] 角度 Intro



我 的 [ 新一代 ] 角度 Intro


每年五月的「新一代設計展」已成為台 北學生的熱門活動,曾經有一位朋友說:我高中來看新一代的時候就立志以後一定要在這邊展出一個很棒的作 品。五年後,她的確成功帶著作品來到新一代,但情況卻跟當初想像的不太一樣,她一臉倦容不耐煩地顧著新一代的學校攤位,一邊不斷靠悲著新一代的一切。

有關「新一代」的討論文章處處皆是,不論是檢 討文、謾罵文、熱血文、評論文都已經相當多了,但看這些文章時總有些彆扭,不是過度天真就是失去理智。而最後我們決定要湊熱鬧來討論這個紊亂不清的議題的理由很簡單,新一代儼然已成為設計圈裡舉足輕重的活動,就如同英文中的諺語「你怎能不看見房間裡的大象」一樣,既然我們無法避免去面對它,我們就應該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置身事外,所以希望透過簡單的討論試圖給予大家一些新的角度。

這次的討論方式改以書信討論,我們的切入點很簡單:不論我們的身分是參展者或觀展者、圈圈裡或圈圈外,我們該如何選定一個立場來看待新一代。也許我們討論不出 具體方案來解決問題,但我們也盡力以不嘴砲的方式檢討新一代跟我們的關係,希望能讓大家也找到自己跟新一代的相對位置。



討論時間:since 5/25-6/10, by Email
討論人員:
A_Vee(新一代去年參展者)
-----A_Muo(觀 展者)
-----
A_Hsun8ali(觀展者,但身旁有不少朋友對於新一代有
----切身的經歷)
出發問題:你會不會去看新一代?理由,但書。



2010年5月4日

Re:「包益民﹣設計師在世界上的定位」


我認識PPaper,我不是那麼認識包先生。


感謝A_Vee的分享讓我終於更認識這位圈圈裡的大腕。今天我看到站在台上的不是設計師,而是一位做設計產業相關的「老闆」在台上談著生意經。演講的標題很吸引我,但好像通篇我都沒有看到設計師在世界上的定位。旺旺的例子僅能說明LOGO醜也能存活,愛巧克的倒店也有太多的可能,如此武斷的說設計無用,我想即便是時下受到設計系學生萬眾景仰的包益民也太過大膽了些。

可能多給他十分鐘他能給我更多的例子或真正切題的說明,但是就目前這篇演講而言,設計的初衷完全不在他的考量。我們都很清楚好的設計要倚賴後勤部隊的支持,設計師的確需要被教育後勤環節的重要性,他們需要在創作時意識到後續的發展可能性,但不代表身為一個設計師要去實際親手去做這些事情,如何找到好設計師及後續的行銷實踐團隊是一個老闆的考量,是更高層面的責任。

這篇演講的內容當然不是一無是處,前半段我聽的還蠻開心的,後半段雖然是包老闆在講話,但至少也提及了後勤在台灣被嚴重忽略的問題,只是我想包老闆可能忘了「術業有專攻」的合作精神,設計師不是鋼鐵人(包所提到的是史塔克不是Tony Stark),又要頂尖聰明懂得高科技會做槍砲,又要懂得經營公司會賣軍火。在台灣從實際面切入談論設計的確是一件讓人振奮的事情,畢竟設計好像從來就無法與商業徹底脫勾,但請不要把設計簡化成大學四年出來就可以練就一身好本領,設計的成功絕不單單只是包老闆所說,生意經與設計師的定位更不可以混為一談,設計的初衷、功夫和真正上戰場的後勤一樣重要!旺旺的成功不是倚賴精巧的設計是眾所皆知的事情,但這絕不是設計無用的好證明,充其量只是談論美學素養與消費行為的例子。

最後我要再一次A_Vee如此認真的逐字稿致上深深的敬意!


TEDx Taipei_包益民﹣設計師在世界上的定位

Pao Imin from BQConference on Vimeo.



前言

對這個影片的認識是從評論開始的,
我想設計圈可能都有若隱若現第一直有著反包益民現象,
我自己應該也一直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不過後續大家的評論深深引起了我的興趣,
因為有的人對這演講恨之入骨,有的人卻拜之若神,
而我因為想知道怎麼回事了,所以也觀賞了。

看完後,我突然懷疑有很多人,是不是連他在講什麼都沒有聽清楚?

考慮到這件事,我為這篇演講做了逐字稿。
字字手打,歡迎註明出處轉錄。


演講內容

包益民 設計師在世界上的地位
A New Measure for Designers.

  其實我覺得做一個設計師或任何事情最難的就是改變思想,所以我希望說也許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十八分鐘,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公司跟我,怎麼經過過去二十年,我怎麼轉換自己,然後我們怎麼去看我們自己這個產業。所以我覺得設計師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從事創作,那我以前是讀平面設計開始的,然後開始開公司,那其實這個轉變我一直在探討,那到底設計師在做什麼事情?

  我很快介紹一下我以前在羅德島還有ART CENTER畢業,然後去NIKE上班,去李奧貝納,後來我們開了一個包氏設計,後來我們就有paper雜誌,然後成立一個ppgroup,我們有自己的商品、有開店面、有自己的雜誌這樣子,那我們公司基本上有三個分公司有做不同的服務。…(中略)然後我們也有做藝術公仔找這個公司跟藝術家做合作…(中略),我們有自己的店面,把我們雜誌介紹的東西放在我們的店裡面賣,我們有自己的孕婦裝品牌網路跟實體店面。所以其實我們一直在問那我們到底在幹什麼?很多人看我們好像包氏國際是一個很好玩的公司,可是我一直覺得我們公司,是一個長期累積失敗的公司,就是我們一直在想,我們到底在做這些事情是為了什麼?

  所以那天我看到一個這個事情,我覺得這就是我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愛巧克,愛巧克是我們公司旁邊的一個咖啡店,它最近倒了,可是它的LOGO其實是我覺得最近在台灣少數巧克力或咖啡店最漂亮的LOGO之一,這是一個希臘的一個古時候的神話把一個巧克力倒進來這樣,我覺得這個LOGO非常的漂亮可是它倒了。所以我就叫我們公司所有的設計師到這個前面看一下,我們就在問為什麼它會倒。是因為它的地點不對嗎?它的咖啡不好喝嗎?它的價錢不好嗎?它開的時間是不是不好?它的服務是不是很不好?或是它有錢的周轉的問題?它是不是市場上在不需要一家咖啡廳了?那它是不是裝潢很不好?還是LOGO很醜?後來我得到的答案其實LOGO跟這家公司的生存是一點關係也沒有的。我們公司就是在做LOGO的,我們做的事情跟這家店的生存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那其實我們在做的事情是沒有幫助的。

  旺旺這個LOGO我覺得也是全世界最醜的LOGO之一,但是他一年做226億。OK。醜。很漂亮。一個倒了,一個兩百多億。所以我覺得每一個做設計師的都要想:為什麼旺旺會受歡迎?他跟設計一點關係都沒有,可是影響到每一個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題目。當我們今天做設計的時候,我們到底做了這麼多東西,做雜誌又做商品,都非常好玩,又做室內設計,可是我們沒有辦法救一個咖啡廳把它救起來,因為它要生存的條件跟我們設計師要幫它的完全是一點都沒有關係。

Design is a Language ,like English.

  其實我覺得其實設計基本上就像學英文一樣,就是我們去設計學校學了很多設計的技巧語言,可是我們學完以後,就像很多人學完英文以後,其實有兩種人把英文拿來應用。一種人就是把英文寫了哈利波特,另外一種人是用英文傳簡訊,跟他講我明天要去跟你碰面。這兩種人都是在用英文。所以我覺得設計師也是一樣,我們今天學會了設計,那我們要拿來做什麼是很重要的。我覺得大部分我們公司在做的,就是在傳簡訊,是一個非常不重要的事情。根本沒有做到像哈利波特可以影響幾代的這個對童年這個東西的影響力。

Respect? Influential? Fortune500?

  所以為什麼設計師不會受尊重?我們沒有影響力,我們也不會在五百大的企業裡面,就是因為我們做的事情跟世界上的企業的運作是沒有關係的。我覺得是真的是這樣,所以當我們今天我自己成為一個設計師的時候,我覺得大家真的是要認知這一點,我們做的事情其實是不重要的。你這樣子才會開始去做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

In Design School, We Learn Design.
In Life, We Need to Learn Everything Else.

  所以我們今天要談的就是說,其實我們在設計學校是學設計,可是我們出來了學校,我們要學做所有的事情。就是說我們不能夠再讓我們自己的成就是跟史塔克跟Marc Newson來比,因為這都是設計師。他們也做得不錯,他們一年賺三億,對很多人來說是很好的。可是我覺得我們應該更把我們的成就我們的標準跟這一群人比,跟Steve Jobs跟Madonna跟richard branson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人。那這些人做了什麼東西跟設計師不一樣咧?

  基本上其實你看所有的產業,做房地產公司的人還有銀行產業的人,他們基本上都會教你怎麼投資,他自己也會投資這個商品。就是他教你怎麼買股票,他自己也會買賣股票,他教你怎麼買賣房子,他自己也會炒地皮。可是創意產業,就是說我們的設計師跟廣告公司,是唯一只出嘴巴自己不投資的。就是說:唉,你趕快花五千萬來做這個廣告。可是這這東西如果不成功了,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我們是少數的行業,做顧問可是不投資的,那這樣子就是讓我們講出來的東西是非常沒有公信力的,我覺得。所以基本上就是我覺得客戶,通常如果他一年有十億的這個的營業額,他通常拿十分之一來做廣告,就是給你一億,我們做行銷的其實就是在消化這個一億的這個預算。可是想想看,如果今天我們可以做剩下這個百分之九十的事情的時候,那是不是我們就會比我們的客戶更有錢?應該是,因為他還要花錢請人做行銷,我們自己就會做行銷,我們會做設計,所以我今天的觀點就是說,我們其實必須要學做另外百分之九十的事情,那另外百分之九十的事情就是這些事情。

  就是基本上我們應該是有一個很好的想法,然後把這個東西找人來投資,或是我們去找錢,然後我們去把它設計出來。然後我們去找一個工廠把它行銷到這個社會,然後我們也有RETAIL也有一些這個通路的事情要解決,然後我們有行銷的問題要解決,最後有庫存還有服務最後還有資金周轉。這些東西其實都是旺旺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咖啡廳在做的。
  
  所以我們今天做一個設計師,其實我們做的就是那個大概就是一兩塊的部分,我覺得其實並不是我們不會,只是在學校我們受到的設計師的教育,就是先把英文講好,但是我覺得我們剩下的時間應該是好好思考,我會了英文,那我要拿來做什麼?我覺得我們應該要拿來做一些我更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把剩下其它這些東西我們都學會了的話,我們不是就可以有更好的影響力跟發展了?

We are in the Business to Change Opinion and Behavior.

  所以我覺得其實設計跟做廣告跟做任何東西,其實我們這個行業就是在改變人的行為。旺旺基本上就是在告訴你,如果你今天拜拜如果不用我這一包,你其實不會旺。這個就是旺旺他對人的了解,他了解這社會的需求。我常常覺得設計師本身其實並不了解社會,我們不了解財經,我們不了解整個CHANNEL,我們對社會的什麼東西都不是特別有興趣,我們只想要把東西設計得很漂亮,其實這個東西就會永遠變成愛巧克,剛剛那個COFFEE SHOP。其實我們的東西對社會的影響是非常非常少的。可是每一個人都喜歡IPOD,IPOD最有吸引力的並不是它的設計最漂亮,它有其它所有的東西都非常完整。

We Know Design, but we also need to Know Everything Else.

  所以我覺得做一個設計師的新的標準,不是只是知道設計,因為這個是非常簡單的,就是大家去念四年大學,然後開始做設計,其實做設計本身是一個最基本的,就像我會走路一樣。可是我覺得我們開始真的要對其他社會所有事情要有一些瞭解,也就是這個又出來這個表了,這也就是我公司現在正在學的,我們也不見得會這些東西,可是這個就是屬於每一個企業,每一個能夠做出很有影響力的產品的東西它必須要了解的。我覺得設計師並不笨,只是我們被教育我們只做設計,我們把這個行銷預算吃到就好,可是我不覺得這個是唯一做設計師可以做的到事情。

Designer’s New Competition.

  所以我覺得我們新的競爭對手,不應該是另外一個設計師或是奧美廣告公司,應該是我們要跟社會所有的菁英分子來做比較。我們跟科學家、我們跟醫生、律師、我們跟很好的政治家、我們跟很好的這些不同的人,到底我們跟他們比是什麼?你今天稱為自己是一個設計師,到底我們在做些什麼事情?我們的影響力是什麼?我們能夠改變什麼?如果不能夠改變什麼,我覺得最好第一天也接受,我做的事情其實是沒有影響力的,我覺得這樣也很好,我們就接受這樣的生活,可是不能怪這個社會對設計本身是沒有尊重價值,因為我們的確沒有辦法改變一個咖啡廳賺錢。咖啡廳那個85度c,那今天商周也有在講他怎麼賺錢,我覺得做設計的應該都要去看一下,他所有的東西都跟設計沒關係。

Who you want to be?

  所以我覺得今天我們自己也在鼓勵我們自己,今天我們大家share一個東西就是你要成為哪一種人?你希望成為寫一個哈利波特作者?還是只是會傳簡訊的人?我覺得做每一個設計師我們都必須要真的思考一下。而我覺得我們可以不是成為一個更好的設計師,我們應該成為一個更有能力的人,當成為這樣的人我們就必須要跟全世界最好的人來比。他們會什麼?我們在剩下讀書以外的時間我們就去學這些東西,然後我們最後會比他厲害,因為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會了以後,我們還會設計。



















[反反反反反]延伸----貶值的滑鼠左鍵「讚」


Facebook

近年來最紅的網路社交平台,堪稱健達岀奇蛋之後另一個讓你三種願望一次達成的當代偉大商品,無論是聊天,社群,個人空間經營都讓你悠遊暢快,但這陣子卻成為了個人身分與集體意識的交易市場。在快速且大量的滑鼠左鍵點擊過程中,無論是你我的個人身分,或是輕易營造的集體意識已經瞬間大幅貶值了。

起舞吧,粉絲
每天都可以看到FB上的朋友加入了各式各樣的社團或粉絲專頁,當然每個粉絲專頁或是社團都有所謂的宗旨與訴求,但點進去看看粉絲PO文再看看討論區的文章,不禁就會有小小的困惑在腦海中浮現:到底按下左鍵說讚的人有多少了解這些事件的始末,又有多少人在專頁裡的文章有所收穫,而這些發起人聚集了這麼多人又做了哪些實際的行動去針對他們的訴求努力,還是單單期望成就可觀的人數以獲得白痴媒體的青睞,進而形成一股外強中乾的輿論,讓更多的人不明究裡的人跟著搖旗吶喊。而更大的疑問是,為什麼我們要這麼糟蹋自己的身分認同,成為人云亦云的的一份子。

網路化名=身分認同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同,加入粉絲團遇見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令人愉悅。但是我們真的期待在這些充滿爭議性的話題上做如此淺薄的討論而已嗎,僅僅是你一言我一語的塗鴉牆回應不應該是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方式。按下滑鼠左鍵跟實際在紙上簽名的意義根本就相差無幾,即便是化名也都是你自由意志的表徵。無論是幽默的、有爭議的、公益的,按下「讚」的同時就表示你我認同了這個團體的主張,網路的點擊比簽名快速簡單,也因此我們貶值的速度和可能性也大幅增加。

不為人惑
在這個龐雜的資訊平台中,愛惜羽毛已經成為我們最需要練習的課題之一。我們不應淪為任何議題的政治手段操弄幫凶,也許你可能認為事情不需要這麼嚴肅的看待,但是在這個時代中,我們早已習慣快速的單方面接受單方面資訊,失去了獨立思考和正反思辨的能力,我們不再為值得關心的議題做功課,不篩選資訊即消化吸收,當這樣的思維邏輯成為習慣之後,集體意識的價值也就不復以往的影響力,僅存戲謔。

致所有FB上的朋友和自己
網路的快速和方便不應成為不負責任的規避利器,時時刻刻關注周遭的事物固然是件好事,但對於自己關注的議題投注更多的心力並行動才是改變的開始,要「反」就反出個所以然,反出站的住腳的聲音,反出得以實踐的行動,不要成為不負責任的開端,更不要成為糟蹋的結果。

附上最近火熱的粉絲專頁或社團
「反黑人 / 10,204粉絲 / 共四個正反相關粉絲團」
「反周玉蔻 / 160,592 / 共六個相關粉絲團」
「反廢除死刑 / 13,852粉絲 / 共6個正反相關粉絲團」
「我最討厭小小彬 / 20,820粉絲」
「關心小小彬,而不是極端的支持或反對 / 558粉絲」
「反對健保 單身 要繳較多保費 / 326粉絲」
「我不做設計,我要轉行賣雞排 / 4,218成員」
「我整個上午都不知道在幹嘛 / 8,423粉絲」
「我每天都不知道要吃什麼 / 已消失 / 共四個類似社團或專頁」


2010年4月27日

[反反反反反]延伸----用感知面對世界。


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裸體?/為什麼我們這麼熱愛裸體?

前一陣子,不可免俗地走進當代館參觀了阿彌陀佛!張洹個展,
行間被不停出現的藝術家精壯的體格和外露的性器擾亂心智,
不停要以道德勸說自己將視線集中在藝術及行為上;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在某處和筆挺的蘇匯宇擦身而過之後,
馬上在展間看到他兩腿開開向自己開槍的錄像畫面;
藝術博覽會上山口典子本人在為買主介紹自己的作品集,
看到Princess Ogurara相片中漂亮的胸部,
中年的男性買主用微妙的笑意問道「這是妳自己呀?」。
在這些場景中閃過邪惡念頭的只我有一個人嗎?
在神聖的藝術殿堂裡,
我因為產生上帝賦予我的對於性象徵的原始反應,
感到有點羞恥與孤獨。

為了要證明自己的道德高尚以及擁有對藝術的鑑賞力,
我有時必須將眼神避開以示我能夠看到其他的重點,
我有時卻必須故意將眼神直視以喬裝我的落落大方與處變不驚。

我並不是一個色情狂,每天都只想著性和裸體;
但我也無法對這些裸體說我是司空見慣,
我也更不是高呼這就是藝術!!的假道學者,

在這兩者中,與其要去找出情色或藝術之間的定義界線
我個人其實比較在意面對裸體時
我被定義所左右後而能夠持有及所必須保持的態度
這些東西被界定成藝術了,
我便能堂而皇之地買票進美術館腰挺挺地觀賞?
這些東西被界定是情色了,
我便得偷偷摸摸地買票進小電影院遮掩掩地偷看?

因為藝術不會使人高潮,所以藝術是正派的?
因為色情讓人充血,所以色情是邪惡的?

如果說藝術所追求的感動是一種體內情感的豐湧,
那為什麼性衝動不能算是一種感動?

講到這好像我對行為藝術家產生性衝動了一樣,
但如果真的有,那又有何不可嗎?
只要我們對藝術家本來要傳達的旨意並沒有因為性衝動而有所偏差,
在當代館裡,因為多看了一眼張洹的下體而不小心雙頰潮紅又如何。



2010年4月25日

[反反反反反]延伸----好惡與對錯? 從破報的一篇文章談起

破報復刊596期原文連結


前言:

延續對談中提到的,關於好惡與價值的交戰,當我們來看破報上發表關於北美館的這篇文章,站在一個觀展者的立場,我在意的是作品的精采與否,是不是會吸引我,「十大公辦好展」我想是基於這樣的立場所選出的。但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在觀展時不會想到的東西,那就是,北美館為何選擇這樣的展覽?如果從蔡國強的例子說起,實際上的主辦單位其實是誠品藝廊,而從廣告操作與整個話題的炒作上(總統的女兒),也是以完全的商業模式去操作,藝術家的作品反而成為其次,而觀者的人也成為一種大拜拜模式,好像「大家都有去看,我沒去看就是落伍了」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心態。的確在這樣的過程中,北美館成功的讓更多的人進入北美館看展覽,只是在這樣的模式下真的能達到知識與文化的目的嗎?而在這個展覽結束之後,還能有同樣的人數固定進入北美館觀看展覽嗎?

觀展者的角度:

以蔡國強「泡美術館」為例子,一定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就我自己而言,這次展出的作品我覺得不夠具有代表性,最讓我喜歡的反而是「不合時宜」這一系列作品。而「文化大混浴:為二十世紀作的計劃」我卻覺得有點譁眾取寵。但無論喜歡與否,背後的原因都是重要的,喜歡的原因為何?不喜歡又是為何?這是在看完一個展覽之後所必須要去思考的,或許你會去找更多關於蔡國強的評論,也可能會去看更多同時期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這樣的過程中,都會得到一些成長。而這也是培養美學素養最直接的方式。

北美館的策略?!


這次破報(或可以概略的說是整個台灣的藝術圈)對於北美館會做出如此大的批判,有一個很根本的原因是在於北美館是台灣最具指標性的美術館,而美術館有很大的一部分功能在於教育;今天每一檔展覽,都會直接的影響進入北美館民眾的美學價值觀與對藝術的了解。但從2009年的展覽看起來,北美館似乎走向一個越來越商業操作的模式,或許讓觀展人數呈現大幅成長的榮景;但無形之中卻讓台灣民眾習慣於將資本主義的思考模式套用在藝術上,這樣卻是危險的,藝術與市場、經濟並不能畫上等號,尤其是北美館所扮演的角色又是如此重要,這更令人憂心忡忡。藝術市場有其遊戲規則,但不代表這就是藝術的全貌;北美館必須思考展覽的定位與策略,讓觀展的民眾有機會從文化的角度重新認識藝術,重新培養出對藝術的好惡,否則,所有人都用市場價值去思考藝術,那麼,藝術跟商品又有甚麼不同呢?我們又何須美學?

2010年4月15日

[ 反反反反反 ] 對談正文 Final Part


以下是zalizalizali第一的個議題【反反反反反】的對談記錄,事實上我們在打逐字搞的時候,才赫然發現有些真的是相當 瞎講,但瞎講當中又隱含了我們一些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希望您能耐心的看完,也歡迎您留下您的意見與我們一起討論。

發「聲」於3/29/2010@電車咖啡,歷時三小時。

-----------------------------------------------------------
本節重點:好惡無敵 /
假如有一天,Hsun對阿凱的愛陷入了兩難 /
社會機制的鐵壁 /
令人裡外不是人的好惡與價值
----------------------------------------------------------

好惡無敵?

Muo: 那我想問一個問題,有沒有哪些【既存的價值機制是】有可能會影響到這個決定的?像我前陣子在想藝術拍賣這件事情,如果以我最根本的想法,我就覺得,就我們是憑感知跟憑好惡去作這件事情。藝術拍賣的購買機制規則其實訂的非常簡單,你喜歡你就投標,它的出發點是一個【喜歡】,這跟我們剛開始不管是面對到藝術或是面對到其他東西的出發點都是一樣,就是好惡,可是問題是這個機制某個程度而言他反過來地決定了一個東西的價值...

8ali: 我自己覺得沒有很衝突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價值不會影響到我。

Muo: 對,我要講的不是說這個衝突會影響到我,而是說這件事情會不會有一個...我們會不會碰到一個壁是過不去的?

Muo: 因為我心裡也是覺得好惡是無敵的,因為那就是我的根本,可是我就在想說會不會有一個東西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

8ali: 我現在想到一個可能,他不是個機制,就是當你的好惡完全沒有人【認同】的時候你可能會瘋掉。試想你今天完全找不到任何一個人跟你喜歡一樣的東西,或是大家都喜歡可是只有你討厭,也許你會覺得自己很特別但你也會瘋掉。

Vee: 我覺得那就跟我想講的有點類似,我覺得遇到什麼會敵不過,就是遇到人啊!同儕或是一些群體,像今天你的教授就是喜歡這論文就是想要你做這研究,你不喜歡你拒絕他你就被當掉。我覺得這是我想到好惡會碰壁的情形。或者是說像他剛剛講的,看了一部電影,這群人都說好看,你可不可以說不好看,有的情況可以有的情況不行,可能這群人掌握了你什麼別的東西致使你必須持跟它們同樣意見的時候,你的好惡就會碰壁。

8ali: 可是你剛講的這個例子跟我要講得有點不一樣,例如說教授或是一群人看電影的例子,我覺得好惡在裡面還是無敵的,因為那個是你表面做出來的。譬如說你對教授或是同儕你都是做【表面的順從】,但是你內心的好惡還是清楚的,所以我說你的感知還是無敵的。我所謂的那個碰壁是真的極端的情況,是你真的只剩下你一個人的時候。

Vee: 可是如果好惡真的是無敵的話,為什麼當只有你一個人喜歡這件事會讓你覺得痛苦,就是那個【孤獨感】是來自於跟人群的掛勾。

Muo: 我覺得Vee讓我想到一個更後面的東西,如果我們是自己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好惡當然很簡單,但有時候不用好惡作決定,是因為【價值】具有它的【便利性】,嗯...講便利性有點奇怪。

8ali: 我覺得你說便利性沒錯,的確是生活中一種便利的工具。

Muo: 就是譬如說我們小時候都會覺得一定要...

8ali: 打籃球或打躲避球很酷,所以我們就去打籃球打躲避球之類的嗎?

Muo: 對,當然我心裡也是這麼覺得就是以好惡為根本,可是會不會價值其實在某個程度上而言,是需要被確定的?


假如有一天,Hsun對阿凱的愛陷入了兩難...

Hsun: 我突然想到兩個例子,第一個是阿凱是我的偶像,我也覺得他說的話對我很有影響力跟重量,然後go chic最新的專輯我也好喜歡,覺得他們超級無敵霹靂屌。但是萬一今天阿凱寫了樂評把go chic批評的跟屎一樣,我喜歡阿凱、也喜歡go chic,那我該怎麼辦?

Hsun: 那第二個例子是我有一個很喜歡的英國藝術家叫Damien Hirst,他有一個作品叫「給上帝的愛」,這作品拍出當代藝術界上最高價,但這作品就只是一個骷顱頭,上面鑲滿鑽石,這樣而已。我很喜歡這個藝術家,但我覺得這作品像屎一樣,我不覺得他可以到這麼多的價值,但它卻是世上當代藝術最高價的作品。這是一個我喜歡的藝術家,但是這件作品是我不喜歡的,但這偏偏是他最被肯定價值最高的作品,那像這樣的時候,那個好惡又要怎麼去講?

8ali: 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假如說阿凱說go chic這張專輯像屎一樣你的感覺是...?

Hsun: 我覺得好難過喔...

(眾人大笑)

8ali: 那你還是很喜歡go chic嗎?還是會怎樣呢?

Hsun: 我會開始問自己說:奇怪難道是我之前聽錯了嗎?

8ali: 你只要告訴我最後你的答案是什麼。

Hsun: 嗯...還是會繼續聽啊!

8ali: 那就好啦!其實你的好惡已經做出了決定了啊。

Hsun: 但是問題是當我在做出這決定的時候同時也代表我質疑了阿凱。

8ali: 那又怎麼樣?這就是我們說的感知為主啊!

Vee: 你就算質疑阿凱你還是喜歡阿凱啊!

8ali: 你就算質疑那件作品你還是喜歡那個藝術家啊,重點是你對於每一個東西的存在你都有你的好惡。

Hsun: 可是問題是在那個過程當中...你會受到外來的因素干擾,你知道你就是沒有辦法按照你本來的價值去判斷,就算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可是你在過程當中你是懷疑的。

8ali: 可是那也只是過程不是嗎?

Vee: 因為價值本來就不需要從一而終,它是一個會成長【變動】的結果。

Hsun: 可是變成說我覺得在這過程當中你不是單純地去好惡,你有經過這些體制或是外來的東西影響,假如說我們一切都要以感知為主,但是其實有很多事情是會影響到我們對於這個的判斷...

8ali: 所以說我們才要鼓勵大家把這些外來的價值或判斷拿掉,回到好惡身上,不是嗎?

Hsun: 我知道,但是我想說的意思是好惡這東西我的確相信,但是我也覺得他很【脆弱】,他非常的脆弱。

Vee: 我覺得好惡本身就不是一個單純存在的喜歡或是不喜歡,它裡面就已經存在了判斷,就是我本人沒有把好惡歸成那麼純粹感覺,我本來就覺得它是一個很多【感情的合成】,他可能只是一個階段,好惡一定也是會成長的...也許我現在喜歡喝可樂但我明天就不喜歡了,可是我的好惡還是存在的。

8ali: 隨時依著好惡,我覺得就是重點。


社會機制的鐵壁?

Muo: 那你們覺得這些好惡可不可以【決定】一些什麼?

8ali: 例如?買不買一張專輯嗎?

Muo: 嗯...我不得不說這個討論已經延長了這麼一段時間,而我中間一直在問一個問題:那如果這個東西真的是無敵的話...

Vee: 為什麼我還這麼無助...?

Muo: 我的意思是,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存在著某些機制,他會去幫你評斷說什麼東西是好,什麼東西是次好,中等,什麼東西是不及格。

Vee: 我覺得因為好惡是沒有【秩序】的,每個人有自己的好惡,就像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但是某一些事情就是要繼續進行就是了...

Muo: 那這會不會就是好惡的碰壁?

Hsun: 但是我覺得這樣討論下去會變成很大的問題。

8ali: 我覺得好惡無論如何一定會碰壁。好惡就理想層面來說它一定是無敵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當然不可能無敵,但是用好惡來做事情它會【讓你開心】,所以這是我們鼓勵好惡跟感知最大的原因不是嗎?不在於說它真的無敵,我們也不敢跟人家說,我今天推薦你這個藥就是無敵,X!怎麼可能嘛!也不可能適用於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人的好惡跟感知其實跟他的教育跟他的成長背景一定有關係。

8ali: 所以我們鼓勵每個人打破這些所謂的教育跟成長的背景,去面對你心裡面真正的好惡,只是一定還是會有影響。包括你說那些機制會幫我們評分,這些都是關鍵,就像有人常說什麼歌或什麼電影或書是經典,經典對我來說就是個評分,但是即便有這麼掛保證的評分,我感受不到那些人說的美好的時候我是可以很誠實的跟自己說:我覺得還好。當然也許那出自於一種無知,但至少誠實。


令人裡外不是人的好惡與價值

Muo: 我要講個小故事就是柏拉圖,柏拉圖曾經設計了一套非常好的國家治理的制度,就是他寫的理想國。理想國在中間前面章節的時候提到說要把詩人跟藝術家趕出城外,然後其實後來的人都在解讀這件事,為什麼柏拉圖不喜歡詩人跟藝術家?為什麼?

8ali: 是因為它們不適合居住在城內嗎?(白痴問話一)

Hsun: 沒有價值? (白痴問話二)

Muo: 其實柏拉圖有做了一個宗教上的簡單寓意,他說這些人它們宣揚死亡的可怕,它們宣揚生命的美好,於是人們有了畏懼心,這個畏懼的心會讓人不願去服從國家,譬如說國家要你去戰場要你去刺殺敵人你就會害怕死亡。但是其實柏拉圖他可能指的是另外一個更深的東西,是當詩人和藝術家在城內的時候,他們的價值是無法判斷的,因為柏拉圖設計的那套的治理國家的原則非常的嚴謹。他把每一個人的價值都確立出來,把人分種類、把人確定職業,然後如果你照那個運作的時候,它那個整個能力分配上面來講是完美的。如果你有看過美麗新世界的話你就知道柏拉圖在寫什麼,這個就推回來就是說因為他無法定義詩人跟藝術家他們的創造是什麼,他自己是一個哲學家但是他也無法定義詩人跟藝術家它們創造出來的價值到底是什麼,以至於他必須把他們逐出城外。

8ali: 一種強大破壞秩序的可能性。

Muo: 當然我們都覺得感知很重要,但是我們在強調感知的時候,會不會跟某些我們需要的【秩序】跟的穩定性相衝突?

8ali: 是啊。

Vee: 是...啊...我覺得感知重要,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我從一開始講反反反的時候就開始覺得,「反」其實只是一個【力量的制衡】,就是它並不是反到某一邊完全消失或是不是兩邊是一個井水不犯河水...

8ali: 所以才會反來反去...

Vee: 我覺得它真的是要有力量互相制衡它才會存在著,所以我們只是想強調感知的重要性,因為我不希望人們忽略,但我們並不覺得它就可以建築一切。

8ali: 我覺得他應該是出發點,但是他不是全部。就是你任何事情做到最後你不可以騙自己,你也不可以沒有感覺,所以你要回歸到自己的感覺是什麼,但是那過程一定會有痛苦,因為你的感覺很有可能跟現實跟主流價值相違背,就像別人不喜歡你的創作但是你的創作卻能讓你快樂的時候,這兩個感覺是違背的,不過你還是必須確定自己的感覺在哪裡,也許你會因為你被反駁,你會修改你的感知,但是至少無論如何那個感知是被教育、是在成長的,然後千變萬變它都還是你最誠實的感知,不要單單只是順從外在的事物,我覺得這是關鍵。


---------------------------------------------

End The Coversation

針對 [ 反反反反反 ] 的對談到此告一段,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忠實呈現我們的想法,很抱歉這樣的對話記錄相當冗長,感謝您的耐心與用心消化我們的瞎講,如果其中有任何能引發您想法的部份都歡迎您留下您的看法。

接下來還會有我們各自對於一些有關
[ 反反反反反 ] 的文章。
預告北美館 / 裸體的兩面 / 再見,長春戲院



[ 反反反反反 ] 對談正文 Part 4


以下是zalizalizali第一的個議題【反反反反反】的對談記錄,事實上我們在打逐字搞的時候,才赫然發現有些真的是相當 瞎講,但瞎講當中又隱含了我們一些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希望您能耐心的看完,也歡迎您留下您的意見與我們一起討論。

發「聲」於3/29/2010@電車咖啡,歷時三小時。

--------------------------------------------------------
本節重點:反「潮」/
價值/感知;好壞/好惡 / 反,不反?
-------------------------------------------------------

反「潮」

(Hsun 這時看到一個很「潮」的人,不斷強調他好潮喔)

8ali: 其實我很討厭「潮」這個字,我不知道文青是不是也討厭潮這個字,畢竟潮是這麼主流的形容詞。

Muo: 我也好討厭這個字,因為潮這個字沒有意思。

Vee: 其實有ㄟ,他的確有一個相連出來的形象在...

Muo: 當然現在看是有一個形象在,而且這個形象也被確立下來。但我只要聽到這個字我就覺得好濕喔。

(眾人大笑)

Vee: 它原本就是濕的意思啊!

8ali: 這個字變得好A,我現在好不舒服喔...

Vee: 潮這個字很強阿,不只是他的形體就連發音都讓人很不舒服!

Hsun: 我之前很常逛搭配版 (Hsun是個很喜歡逛PTT搭配版的達人,甚至還能在路上認出版上的大大),搭配版其實有一個主流,就是skinny或著是學院風等等,只要po這些相 關內容出來大部分都是「推」,再不然至少也都有箭頭。但如果你今天po一個潮或是嘻哈之類的,就會被「噓」到爆掉,那時候版上就有人說為什麼這個版同樣都 是討論穿衣服搭配,po嘻哈就要被噓,為什麼一定要穿的像版上那樣子才是好的、才叫流行?

Vee: 可是這就是PTT的特色阿,每個版的傾向都很明顯,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版。

8ali: 這真的就是反反反出來的具體例子,反倒最後山頭林立!

Vee: 對啊,就像你在八卦版只要講到蔡依琳...

Hsun:「我覺得蔡依琳的新歌很好聽!」馬上就 會「蔡腸」、「炸蝦」連發噓到爆!

8ali: 我覺得真正的關鍵就在於雖然我自已也不喜歡嘻哈,但是如果真的有個男的穿的很嘻哈走在路上,然後穿的讓我覺得看了舒服、覺得好看,我也會覺得屌啊!ON- LINE!給他個大拇指!

Muo: 對,我剛剛問文青會不會覺得別人膚淺,其實就是想指這點,就像我不喜歡嘻哈,但我不會說嘻哈無用。我在想,現在的文青是不是已經有散發出一種【排他】的氣 息,如果說文青的勢力向我們之前討論一樣越變越大,一定有些聲音會越變越小,那如果這個假設是成立的話,那文青的排他性出來的時候影響就會更大,他自己已 經把【高下】給比出來了,我覺得文青會被反就是這個原因。

8ali: 對阿,回歸到之前談反反反反反最早的重點就在於你可以選擇不成為文青、不成為嘻哈、不成為cosplay,但是當別人做的好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看到他的 好,還是你已經完全的排他,基本上完全排他這件事情是我真的完全不能接受,因為這已經不是選擇而是奠基在強烈的偏見上。


價值/感知  好壞/好惡


Muo: 我現在在想一個比較細的東西,就是雖然我們講說我們不排他,我們認為東西只應該是喜好、是偏向、是【感知】,但是到底有沒有好或不好。就像你剛剛說嘻哈穿的好看,但你怎麼知道什麼是好看什麼是不好看?

8ali: 好或不好就是感知阿,不是偏見。

Muo: 可是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可能是一樣的啊。

8ali: 我覺得應該會不一樣,今天如果是一個每天穿skinny(指著Hsun)而且極度討厭嘻哈的人,看到一個YOYOYO走在路上,他一定會擺個鄙視的表情說:北爛!

(Hsun大笑不止)

Hsun: 我昨天才這樣說一個路人,可是我不是已經做了選擇,我是喜好啦!

8ali: 我覺得當我感覺到別人是用【非我族類】這樣的標準去衡量事物的時候,我就會頂不住!我覺得怎麼可以這麼簡單判斷別人。

Muo: 對阿,所以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把這個判斷定個界線,當我今天不喜歡的時候我就不要去評斷他的好或不好,因為我沒有能力。

8ali: 對對對,其實我要說的不是【好壞】是【好惡】,感謝你,因為我們永遠沒辦法說好壞。

Muo: 那,在我們自己喜歡的東西裡面有沒有好壞呢?

8ali: 還是好惡阿,我覺得任何事情如果能回到感知就不會牽涉到好壞,當然世界上一定有所謂的好人壞人,但至少在藝術或生活娛樂上面應該可以是只有好惡才對。

Muo: 那,如果世界上什麼東西都沒有好壞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什麼東西都要去【接受】?是不是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接受?

8ali: 我覺得重點是在你接受或不接受之前你有沒有去接觸,如果接觸了你不喜歡你當然可以說你不接受,但現在很多事情是在沒有接觸之前你已經做了接受或不接受的決定,畢竟每一種不能接受的領域裡面總還是有機會有美好的東西存在,前提就是你是接觸了之後是用好惡去判斷,還是你先用了好壞做判斷。

Hsun: 所以你的意思是說什麼事情你都要先嘗試了你才會說好壞?

8ali: 不是說你要這麼辛苦每一件事情都去嘗試,而是在你嘗試之前不要下判斷說那是垃圾,也不要輕易拒絕任何一種可能性。


反,不反?

Vee: 我覺得重點是在於...我們要記得保持這種態度,但是別人要怎麼樣那是別人的事情。就是像Muo一開始講的我們不應該要抱著去教導別人的心態,只能說我盡力讓自己不要迷失在那種奇怪的價值判斷,我們盡量以自己的好惡為依據,至於別人...也許他看了以後覺得這是一種新的思考的可能。

8ali: 我們現在討論了很多有關好惡跟反反反這件事情,那我們是不是該告訴大家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反,我們的生活會不會好一點?我們看到的世界會不會寬廣一點?當然不可能什麼都不反,但是如果我們盡全力去讓感知而不是讓好壞來做評斷的話,我們會得到什麼?我覺得如果我們沒有給這個的話,很像我們只是把一堆問題跟想法丟出來給大家,但是我們什麼都沒有做。

Vee: 我覺得當我進展到比較不反的階段以後,就覺得自己變輕鬆了吧,就是你不會有像之前講的那種我要去幹嘛好丟臉的感覺,就算是一種放過自己吧。

8ali: 那我也有一個例子,舉藝術電影的例子,我小時候有一段很抗拒藝術電影的時期,當別人討論起藝術電影的時候我很無言,然後我也不敢說我不喜歡,我也不敢說我喜歡,因為我根本不懂,但是至少我開始打開,漸漸去認識了解之後,我清楚的知道我自己喜歡在哪裡,或是我當初拒絕的原因在哪裡,或我現在拒絕或喜歡的原因在哪裡,就是因為我很明確的看到我的好惡。我有我的立場可以說我喜歡或不喜歡了,我不是從一個毫無判斷的依據去說我不喜歡,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差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覺得這是我最大的收穫。

Vee: 我是覺得甚至可以進展到當別人在討論藝術電影,你感到無言的時候你也不需要感到羞恥,因為那並不代表你是一個比較低下的族群,只是你剛好還沒有接觸到他們在討論的東西,就是你也不需要因為害怕這種窘境而迫使自己去接受藝術電影好能夠在他們討論之中我也插得上話。

8ali: 我覺得就像你剛說的你好像放鬆了,因為你可以有很多可以去選擇的東西,我覺得做到這件事情最大的開心就是你覺得選擇權在自己手上而不是在別人手上。不管是主流或是你身邊的朋友,選擇權都不在他們手上。不是說他們今天討論到什麼你沒有參與到很怪或是怎麼樣,而是你如果你很確定你所有事情都是開放的,你沒有去拒絕任何事情,那今天只是你有選擇到跟沒選擇到,然後你有權利去決定說我下一步要不要去有興趣去作這件事情。


---------------------------------------------

To Br Continued... Final Part Coming Soon!!!

[ 反反反反反 ] 對談正文 Part 3


以下是zalizalizali第一的個議題【反反反反反】的對談記錄,事實上我們在打逐字搞的時候,才赫然發現有些真的是相當 瞎講,但 瞎講當中又隱含了我們一些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希望您能耐心的看完,也歡迎您留下您的意見與我們一起討論。


發「聲」於3/29/2010@電車咖啡,歷時三小時。

----------------------------------
本節重點:圈圈
尷尬的文青青春期
----------------------------------

圈圈

Muo: 我剛在想我們找不到龍頭是不是因為我們不認為自己在這個【圈圈】裡所以找不到,因為我們可能覺得很多人不重要,但其實他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8ali: 可是文青的【標籤】如此明顯,所以龍頭照理說也會很明顯的被找到才對不是嗎?我們剛剛做的文青一百問裡出現的名字有哪些?

Hsun: 1976、村上春樹、雷光夏、蘇打綠...

8ali: 所以這些人應該算是icon吧。

Vee: 算吧,但是我覺得就是因為我們在圈圈裡面,所以我們很難挑出一個龍頭,像如果很關注流行音樂的人可能會覺得Lady Gaga不是那個唯一的人,那是因為我們在那個圈外所以我們很容易看到一個人然後主觀的認為他是龍頭,但對於我們在的這個圈圈裡,我們會找到很多齊頭的人,所以很難舉出一個特定的leading icon。

Muo: 好煩喔,我們到底【在不在裡面】阿?

8ali: 你是說我們都在裡面所以我們才很難這麼主觀的去找到一個龍頭嗎?

Vee: 對阿,好像應該要無知一點才能夠很大膽的說那個誰誰誰是某某界的龍頭。

Muo: 我剛剛腦海中設想的【那群人】就是會買MUJI筆記本,然後覺得買書一定要去誠品的形象,我覺得如果問他們icon一定會有,但可能都不一樣就是了。

Vee: 我覺得會有令人冒出一身冷汗的答案...

Muo: 但會不會是因為我們不覺得自己是那群人所以一直在規避這個問題?

8ali: 好煩喔,因為我們自己的【身分認定】的確很混淆、很矛盾...

Vee: 對阿,半支腳踩在裡面然後還要自稱出淤泥而不染。

(笑聲不斷)

Hsun: 我覺得不可否認我們是文青!!!

(大家都安靜下來...「嗯...」)

Vee: 對阿!

Muo: 所以現在是已經要到第三個問題了嗎?我們到底是不是文青?

8ali: 其實我剛剛很早就想說了,我們討論了這麼久,到底他x的跟反反反反反有什麼關係啊?

(一陣大笑)

Muo: 我覺得我們現在大概只在這篇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吧...

8ali: 對阿,我知道這很重要也是暖身,但是我們是不是該往反反反反反走了。

尷尬的文青青春期

Muo: 我有個想法,就是當初這些文青的人,他們之所以成為文青,是不是在心理都覺得當時的主流很【膚淺】,我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因為我覺得要成為文青的人,他心裡一定有個小小的東西,(8ali:尺?) 不知道ㄟ...因為我認識的文青都覺得他們好像就是要做一些不一樣的事?

8ali: 所謂「當初」是指多當初我比較好奇這件事情?

Muo: 上個月吧 。(眾人:大笑) 當初喔?我可以說是我國中的時候吧

8ali: 怎麼會是國中的時候啊?

Muo: 我現在回頭看我國中還蠻文青的啊...

Hsun: 我是高中。

8ali: 我到大學才發現我有接近文青這一面。

Hsun: 我高中聽Metal!

Muo: 你忘記我們國三的時候都在討論什麼東西嗎?(Muo 和 8ali 是國高中同學)

8ali: 我忘記了,我們有講什麼很怪的東西嗎?

Muo: 我們都在講什麼有關社會價值,所謂的正常與不正常之類的東西,然後還會在宿舍聽oasis。

8ali: 國中聽oasis有很誇張嗎?

Vee: 國中嗎?!

Hsun: 我告訴你我高中在聽什麼?

Vee: 你們想知道我高中都聽什麼嗎?我講的我自己都害羞了(笑)...

(眾人好奇眼光投向Vee)

Vee: 不就是V6嗎(笑)!

Hsun: 你不要這樣,我國中都聽宇多田阿!

8ali: 我也聽宇多田阿,你幹嘛這樣!

Muo: 我也聽宇多田。

Vee: 國中就那種瘋宇多田或是小室就是【先驅】(笑)。

8ali: ㄟ!小室、Globe多屌啊!!拜託不要鬧了好不好!

8ali: 我非常記得Muo國中就在聽Radiohead和the Verve,這件事真的嚇到我了。

8ali: 但是說真的,你那時候會聽是因為你真的喜歡還是因為你那個同志圈圈裡的人都聽所以你聽?

Muo: 我那時候還不在同志圈圈裡啊!

8ali: 你那時候還不在圈圈裡你就會認識然後喜歡聽,秋!真的秋!你果然是文青先驅

Hsun: 還是說你只是想跟別人不一樣?

Muo: 那時候一定多多少少都會有想跟別人不一樣的心態,我那時候覺得別人做的事情都好無聊。

8ali: 那時候你聽的懂嗎?對你來說那是一種【標榜】顯得你跟別人不一樣所以你聽這些音樂,還是你真的喜歡?

Muo: 現在好難回想那麼以前的事情...

8ali: 應該是問,你現在去想你做了這件事情之後兩個心態的比重各是多少?因為做這件事的出發點一定是想不一樣,不可能是喜歡吧,又還沒聽怎麼知道喜不喜歡。

Muo: 對阿!做的開頭一定是想不一樣,可是聽的時候真的是開心的啊。

8ali: 可是那開心的來源是哪裡很重要,是因為喜歡你自己做了一件不一樣的事情還是喜歡他們的音樂,因為聽Radiohead不一定是文青啊,但是在那個年代那個年紀聽Radiohead實在太詭異!

8ali: 因為你剛剛問文青是不是覺得主流很膚淺,其實我自己心裡有一個想像中遠古文青的美好,我相信他們那時候是在做他們喜歡的事情,然後漸漸被【貼上了文藝青年這樣的標記】,我覺得那跟現在的情況是反過來的。

Muo: 對,你知道我後來都覺得我國中的時候很【憤世嫉俗】。

Hsun: 對!就是這一點,就是想改變些什麼。

Muo: 我就覺得什麼東西都討人厭,為什麼這些東西是好的,為什麼唱歌一定要那樣唱,為什麼老是要唱些情歌,所以你才會去碰那些你平常不會去碰的東西,為什麼每個人都在看張曼娟,我覺得好煩!

8ali: 我覺得去碰是一回事,你去碰的原因可能是你想反抗主流,可能是有人介紹你、帶你進去這個圈子,但重點是碰了之後你喜不喜歡你做的事情本身?

Muo: 碰了以後,當然你就會有可能確立下來這就是你喜歡做的事情。

8ali: 對啊!這就是我想提的下一個更重要的重點,就是發生在碰了之後,因為不可能有人是天才,在這樣的主流環境下生長會突然有一天就知道Radiohead,然後知道這樣的聲音其實很特別、很酷,任何事情應該都是經過薰陶認識之後才會漸漸地看到另一面;所以我剛剛說我心裡遠古文青的美好就在於他們不在乎別人的想法,別人的喜歡不重要,他們就是完全依循自己的喜好,但因為他們喜歡的東西千奇百怪於是得到了這個標籤,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喜歡現在的文青,他們給我的感覺是反過來的,我覺得真正的文青不會直接下注解說主流就是膚淺的,他們應該只有自己喜歡跟不喜歡的。

Muo: 我不得不說我小時候覺得【主流】是膚淺的。

Vee: 我不會覺得主流是膚淺,但是我的確是因為在主流的選擇上某些東西得不到滿足,所以去選了別的東西,所以我覺得現在文青裡面很多的要素是一個...你要講alternative嗎?總之,我覺得他就是另外一個選擇,所以我那時候就只是覺得這樣子就進來這裡了。

Muo: 我覺得膚淺應該這樣解釋,就是吃不飽所以去其他地方吃。

Vee: 對對對,就類似我覺得我吃的好油喔,我想吃點素食那種感覺,然後在我做了這些選擇之後,我再回去聽的時候也不是覺得是膚淺,只是就真的【不滿足】,也許這樣的感覺就是膚淺不一定,心裡就是會覺得為什麼只講到這,為什麼主流以外的事情可以講那麼多,然後就很沉浸在其中 。

8ali: 我覺得你應該不是覺得那是膚淺的,因為如果你覺得那是膚淺的你根本不會回去碰啊,但是你會不會看威爾法洛(Vee:會阿)你喜不喜歡變形金剛(Vee:喜歡阿)你會不會聽sorryx2或nobody(Vee:會阿)。

Vee: 我覺得那是因為我長大了,因為我中間的確是有那種我不敢再回去碰,甚至我不敢讓別人知道我有想碰的慾望,我承認我真的有那種很拒絕成為主流的時期,一直到最後才又發展出這種「Why Not」的階段。

Muo: 我覺得我也是這樣子。

Vee: 我也不覺得那是膚淺,講最直接就是覺得丟臉,就像你現在不敢說敖犬長好帥,我覺得那說出來就丟臉。

Muo: 可是,過了那個時期,就會覺得我這個也喜歡那個也喜歡一點有何不可,

Vee: 對對對,那就是像是一種青春期的尷尬。

8ali: 我剛很認真的回想我好像沒有這個階段...

Vee: 你說是沒有排拒主流的階段嗎?

8ali: 可能是因為我一直都在主流裡面,也許我知道他有區別但我沒有分開來看,所以我會介紹朋友那些非主流的音樂或電影,我會跟他們說:這很棒你可以看看你會不會喜歡,他們不會比你平常接觸的主流難看或難聽。

Vee: 你應該是有【排拒】非主流的時期吧,你不是有說你有一陣子會說這什麼東西,我才不要看藝術電影!

Hsun: 對啊,你是反過來的。

Muo: 應該是說怎樣都會有成長的尷尬期。

8ali: 這樣講好像有道理喔!


---------------------------------------------

To Br Continued... Part 4 Coming Soon!!!


[ 反反反反反 ] 對談正文 Part 2


以下是zalizalizali第一的個議題【反反反反反】的對談記錄,事實上我們在打逐字搞的時候,才赫然發現有些真的是相當瞎講,但 瞎講當中又隱含了我們一些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希望您能耐心的看完,也歡迎您留下您的意見與我們一起討論。


發「聲」於3/29/2010@電車咖啡,歷時三小時。

---------------------------------------------
本節重點:
為何文青如此迷人文青icon在哪裡
---------------------------------------------

為何文青如此迷人?

Vee: 我覺得有一部份是文青的外表突然跟時尚疊在一起了,像SKINNY和鮑伯頭都在一起了。

Hsun: 可是是因為文青而流行這些還是因為流行而文青跟隨?


8ali: 我想這個問題可能大到我們無法討論跟回答。


Muo: 也有可能是因為文青掌握了流行的開端?


8ali: 我覺得重點不是在誰先誰後,而是疊在一起。我發現文青界為何沒有一個「偶像」。你不覺得很厲害嗎?有一個潮流是不需要【偶像】就能被塑造出來。

(眾人:有呀,馬世芳、張懸、村上春樹、夏宇……)

8ali: 不是,我的意思是,你知道馬世芳會去看金馬影展、馬世芳會去MUJI買東西?我想知道文青界有沒有一個偶像會讓你去模仿他的行為模式?
8ali: 當然每個領域都有文青特定的偶像,但就我們剛做了文青一百問來說,這題目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文青形象的集合,然後我們的平均分數高過50%,也就是說我們算是大家所謂的文青, 但從來沒有一個人告訴我們,你要跟這些人做一樣的事情、說一樣的話、有一樣的外表,沒有單一集大全的偶像影響著文青,但文青的集合卻這麼明顯,我不懂這東西怎麼來的?

Vee: 你的意思是大家為什麼會這麼有【共識】的一起倒向那裡?
8ali: 對,我不懂這個這麼明顯全體的標籤哪來的。

Vee: 像我以前也不覺得自己是文青,以前就覺得黑框眼鏡很好看就戴了,但是現在一回神就發現怎麼這已經變成文青的標籤之一,就很驚訝為什麼我做的事情怎麼跟他們不謀而合了。

8ali: 像剛剛提到的那些偶像,其實我真的沒有跟他們很熟,我也沒有被這些人影響,但我也會被貼上文青的標籤阿。


Muo: 那是因為這些偶像不是影響我們的人。但不可否認,在文青的圈圈裡,的確這些人是被標示出來的,大家會關注他們在他們領域的動作,所以他們是這個圈圈的偶像。

8ali: 這些偶像聽起來像是從因到果,是演繹推出來的偶像,因為這些人在某些地方很厲害,因此大家喜歡也尊敬他們。但我剛剛所指的偶像是他一出現就是果,像Lady Gaga一出來,磅!馬上成為新一代的流行偶像,大家很自然就會Follow;而不是像你們剛剛舉的那些偶像,是我認識他,我覺得他很屌,然後一群人認識他,然後他很屌,最後這個人被推到了偶像的位置,他們不是那種一出來就帶著大家往前走的偶像。

Muo: 但是不是那麼關注流行音樂的你,剛剛會舉Lady Gaga為例說他是一個帶領流行的偶像,同樣地對於不聽地下樂團的人,蘇打綠就是一個這樣蹦出來的偶像,對於那些從來沒到過河岸、地社、女巫的女高中生來說,張懸就是這樣出現的偶像。

8ali: 這樣說我好像懂,我跟這些高中生一樣都是個接受者,接受這些看似憑空竄出來的偶像。但我指的其實不是現在,而是在「現代文青」這個概念成立的時候有沒有一個偶像帶領這個概念形成。

Hsun: 我覺得這件事情是一代一代的,就像我們現在會泡多鬆,那十年前這些人可能就是待在挪威的森林,一定有同樣的人在做同樣的事情,文青從來都不是突然跑出來的。

8ali: 可是我們感覺到人數激增的確是最近的事情吧。

Vee: 我覺得講矯情一點,那可以說是一種次文化能量的累積,只要有一個主流文化在,就一定有一個底下的能量在累積,不論上面的東西怎麼換,下面的東西都一直在,可能是主流文化因為某些原因式微了,這些能量再也藏不住就找地方從土裡冒出來。

Hsun: 我覺得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現在有太多太方便的媒體,FaceBook、MSN、Blog,可能前一代的人數跟我們相去不遠,但可能他們都是個體個體的存在,他們可能在某個咖啡廳會是一個小團體,但離開咖啡廳後就他們變回個體。而那個距離現在被打破了,變成說這些人永遠都是一群人,然後透過網路一群加一群就越變越大。

8ali: 我完全了解也覺得你們說的對極了!!!但其實還是沒有人回答我的問題,我最近口語表達出了很大的問題(笑)。

(Vee狂笑)

8ali: 我的問題是十年前張懸開始在女巫唱歌,十幾年前甜梅號就開始表演,然後甜梅號現在...

Hsun: 是文青界的天團。


8ali: 對,甜梅號是神主牌,張懸是文青界的女神,但是這個概念的確立卻是近幾年才很明確的被感覺到。 Hsun: 那如果要這樣講,應該要說十幾年前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現象,二十年前情況怎樣,我們應該要這樣來比較,像李雙澤...

Muo: 李泰祥、齊豫、三毛這些人也應該都算是。


Hsun: 我大概知道你要問什麼,但如果要討論這個問題應該要這樣來比較。

Vee: 只是現在剛好輪到這些人。


Hsun: 應該是因為我們活在這個當下,所以覺得這些現象很誇張。

Muo: 我覺得的確如果是像8ali要問的那一兩個leading icon的話...應該是真的很難舉出來,但是就像Vee講的,就是這些人輪到這個時間點了。


Vee: 我甚至想講那是類似一種眾望所歸,跟現代的社會風氣有關,就是因為這個世代的社會好像已經沒有明確的目標要去對抗,所以好像當大家看到【村上春樹】的時候很多人可以在那樣的文學裡面找到寄託。

Muo: 我覺得村上春樹是個很好的例子,十幾年前那些人現在在哪裡?就是因為他們可能離開了這個位置才能有現在這批人頂上去,那是一個世代一個世代的。


Hsun: 拿小美剛剛講的世代來說,我們拿台灣的當代藝術來看,戒嚴的那個時候算是一代,那個時候台灣的藝術家針對的都是政治的議題,他們就是要對抗威權,他們大概從80做到90,之後就斷掉了,因為要對抗的標靶已經不見了。前陣子一些雜誌開始討論「頓挫美學」,就是在談這個我們或往前推一點的世代的年輕人在社會上、政治上找不到要對抗的目標。


Vee: 因為我們長大的過程中都沒有受到什麼實際壓迫吧。

Hsun: 所以他們轉為一種卡漫式的趨勢。

8ali: 是以嘲諷、戲謔的方式的,是這個意思嗎?

Hsun: 對,然後甚至是有一點無病呻吟、自溺的,因為已經沒有對外的東西所以就轉為對內,所以這或許是我們會覺得文青勢力日益龐大的原因,因為已經沒有對外的東西,所以變成說大家可以在張懸、村上春樹裡面找到一種理想或是我們想像的精神性的寄託,所以大家才會發展出一套這麼有共識的生活模式。


8ali: 不得不說這真的相當有道理…

Muo: 但是我剛又回到leading icon這件事情。


8ali: 其實我剛內心想的就是:說的真好!但是這跟偶像有什麼關係(笑)?!

文青icon在哪裡?

Vee: 到底有沒有偶像有這麼重要嗎?

8ali: 其實沒那麼重要,只是我真的很好奇到底是什麼讓文青可以如此迷人讓大家都【變成一樣】。


Hsun: 我也很好奇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Muo: 其實像【村上春樹】這麼紅,大家會看他的書,但是會去看他推薦的電影、會去聽他推薦的音樂嗎?

8ali: 終於有人切到我的問題點了!

Muo: 村上春樹本來寫文學,可是他後來開始寫樂評,大家會不會去買去聽他推薦的音樂?


Hsun: 會。

Muo: 甚至是有人會開始去過村上春樹式的生活。


8ali: 我現在腦子裡唯一想的到台灣有類似這樣的人好像只有阿凱(1976主唱)。

Vee: (笑)我跟他一點也不熟... (但大家都覺得Vee長得跟阿凱很像)

8ali: 我覺得不論阿凱寫樂評、影評、書評、開一家叫卡夫卡的咖啡店背後的出發點到底是什麼?我想他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一個集合的icon。


Muo & Hsun: 嗯...沒錯


8ali: 但我也不認為阿凱這個icon的【魅力】跟【影響力】有這麼強大到可以影響這個文青世界,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特定領域的偶像,但是文青可以【集結】成一個明確的標籤卻沒有一個類似龍頭的角色,的確是件很厲害而且很詭異的事情。


Muo: 可是像文學裡面就隱隱有一個龍頭,大家只要提到張愛玲,所有人都會噤聲,然後現在,駱以軍可以說已經出頭了,各大文學獎都有他的名字,只要書上有他的推薦就已經是一種保證。


8ali: 我覺得你剛提到另外一個關鍵,獎!我覺得獎對於文青來說有一種很大的迷思,大家排斥主流,卻還是無可自拔的被「獎」這種類似有一種機制在操控的光環所影響,當然這些獎可能是金棕櫚是金熊或是日舞,這些都不是台灣的主流,但你不能否認文青的眼光跟喜好被獎影響很大,這些他們認定的獎對於他們判斷事物有著很大的意義。

(這時Hsun無法自拔地跟著咖啡店裡的音樂唱著很文青的歌,漸漸激怒了大家,於是他趕快找了個話題)

Hsun: 可以到第下一題啦!

Vee: 所以我們就這樣默默跳過剛那題嗎?


Hsun: 有阿!我們剛剛不是在討論讓文青迷人的icon問題嗎?


8ali: 也對啦,我們沒有辦法有個結論,但至少有共識是文青的迷人跟大環境的改變有關,讓大家都轉為對自己身分認定的追求,然後也的確沒有一個集合的龍頭icon,但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特定的領導人。

---------------------------------------------

To Br Continued... Part 3 Coming Soon!!!


2010年4月13日

[ 反反反反反 ] 對談正文 Part 1


以下是zalizalizali第一的個議題【反反反反反】的對談記錄,事實上我們在打逐字搞的時候,才赫然發現有些真的是相當瞎講,但瞎講當中又隱含了我們一些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希望您能耐心的看完,也歡迎您留下您的意見與我們一起討論。

發「聲」於3/29/2010@電車咖啡,歷時三小時。

-----------------------------------------------
本節重點:反反反反反。文青一百問。所謂的價值
-----------------------------------------------

反反反反反

Vee: 是針對文藝青年還是針對反反反反反,因為針對反反反反反一直讓我有點誤導。

8ali: 什麼誤導,誤導的是?

Vee: 如果要講為反而反的現象,其實有很多東西都是這樣子,還是大家都覺得還好?

8ali: 我覺得很多東西的確如此,但我想到的是,回歸到我們討論為什麼我們要以反反反反反反為第一個主題。原因是因為我們不要去為了反而反;也不要去反任何東西,就是一切回到感知,所以我們把它當作第一篇,因為它可以講到我們認為感知是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不管你反或不反,立基點都是在於你的感知。

Vee: 因為我覺得反反反反反好像已經是一個結論,從這裡就變得好難出發…

8ali: 我覺得可以從【反文青】開始討論,這會是個好出發點。

Muo: 是從為什麼有人在反文青?

8ali: 我們從最簡單、最切身的反文青出發,為什麼我自己要反文青,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文青一百問】這樣反諷的東西出現!


文青一百問

Vee: 這樣表示我們已經認為文青一百問是在【反諷】?

8ali: 它的確是呀!!!

Vee: 但很多人卻很開心,覺得正在【被考驗】,是不是真的是文青耶!

Muo: 真的會嗎?這個想法太讓我………害怕了!

Vee: 我覺得有五五喔!!!!有一半的人知道在反諷,另一半的人卻很開心。

Muo: 但反諷的點在哪裡?

Hsun: 我覺得它是用一些【具體的象徵】,去說文青是甚麼,但問題是,文青不是這樣去說的,就算你擁有這些,就是文青嗎?你做了這些,不做這些,就代表不是文青嗎?

8ali: 其實我們內心說不定也不覺得它是反諷的,我們也覺得它很真實,要不然我們也不會為了我們做的分數高低而感到害怕。

Muo: 我剛剛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像Hsun剛剛說的,如果文青一百問是把文青的具體行為標上標籤,然後個別化出來,然後再帶回去說做這些行為就是文青,這個動作是一個反向、一個逆推回去的過程。那一定是因為這些行為對所謂的文青而言有一定的【意義】或【價值】存在。

8ali: 你剛剛在說的時候,我在想的是當初做文青一百問的人,一定是個【反文青的「文青」】。如果不是文青,他不會知道ZABU;不會知道鹹花生。所以如果不身在其中,就不會寫出這些文青的標籤。

Vee: 我先說為什麼我怕得高分,我不怕別人知道我做這些事情,可是我不想因為做這些事情,就被貼上這種【文青標籤】。如果今天是有一個大學教授說你做的事情很有文藝氣息,是個文藝青年,你一定會很開心;可是在做這個測驗時卻完全不想成為【這樣的文青】。


所謂的價值

Muo: 那個東西到底是甚麼,我們應該要說清楚一點。

8ali: 我們能不能假設這些人在做這些事,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做,今天會選擇IKEA、選擇MUJI,不是因為特別便宜或特別好用,而是用了好像就是文青的表徵;像很多時候有人說要去看影展,不是因為影展的片很精采,而是「去看影展」這個行為吸引了他,這是我的感覺。因為這樣我不想要被貼上那樣的標籤,因為這些人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Muo: 我會問這個的原因,是我覺得【反文青】有一個【情緒】存在,像五月天剛出來的時候我非常喜歡,在第一張專輯的時候;但當後來他們大紅特紅之後,我就不喜歡了。

8ali: 其實我剛突然想到為什麼我不想被當作文青,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先驅者】,也不是因為他們都跟我做一樣的事情,所以我不喜歡;而是因為這些人拿這些來說嘴,用MUJI的筆記本、拿誠品的紙袋,就好像跟別人不一樣,拿這些東西做為自己的【標籤】,但假如這些東西也剛好都是我喜歡的時候,我就會度爛。所以我害怕跟別人說自己喜歡這些時,我會被歸類為說嘴的這一群人。

Muo: 所以關鍵的點是,這些行為在我們看來,其實應該只是個人的喜好或興趣,可是在某些人的行為之下,卻是一種裝飾,或是一種【價值的判斷】。

8ali: 對對對,不是根據【本質的原因】。我不喜歡事物有一個既定的價值,比如說你玩團,不是因為玩團很帥、很不一樣;而是因為開心,有興趣的去玩一個團,我不喜歡用價值去判斷。

Muo: 那比如說有個人想去看金馬影展,他也不是因為很酷還是很帥,就是想去認識,那你覺得?

8ali: 我很高興聽到有人是因為要認識而去看,我所討厭的是因為已經有一個【價值判斷】,而不去管自己喜不喜歡就做選擇的人。我想世界上一定有人是受主流價值的吸引,而慢慢去發現自己的喜好,這些人我不會反;我所反的是已經知道遊戲規則,已經知道價值,於是你便不管自己的喜好,只想擠在那個【圈圈】裡,享受光環,享受【自以為是的光環】。

Hsun: 可是我剛剛聽你們講,我覺得那個圈圈是很重要的;他們也不是因為這個圈圈有多了不起,而是因為需要一種【歸屬感】,比如說我們四個現在是文青圈圈,你們三個都要去看金馬影展,那我不一定喜歡,但因為你們都要去,所以我也要去。

8ali: 我相信歸屬感是重要的,每個人都會需要。但這也是可怕的地方,你若因為要屬於一個地方,所以屬於這個地方的所有標籤你都要接受,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Vee: 而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像文青的人變的這麼多,不管是不是真的想要,但一定是有x了【一定數量的人】才會引起爭議。

8ali: 但我覺得人數這件事情很弔詭,因為感覺我們也是屬於圈圈裡的人然後感受這個變化。

Hsun: 而且我們是在台北的台師大地區活動著。(8:次文化重鎮耶!)

Vee: 就像為什麼【金馬影展】那麼多人都要去看。

Hsun: 可是像我台中的朋友,他們並不知道金馬影展,所以我覺得這些東西被拿出來做標籤,有很大一部分是對於台北、我們這一代、都在這一帶活動而言的。

8ali: 我覺得除了我們也在圈圈中,也很有可能是現在【文青的形象】太過鮮明,怎麼大家都是SKINNY、都是鮑伯頭、穿著很有設計感走在路上,為什麼之前都不會發現有這樣的人;因為現代人有太多標籤可以用來標示自己是文青這個形象,所以說不定是變鮮明,而不是人數變多。

Hsun: 我覺得我們討論到第二個問題了(眾人:是甚麼?),就是「為什麼文青如此迷人?」。

---------------------------------------------

To Br Continued... Part 2 Coming Soon!!!


 
Site Meter